上世紀六十年代,我的少年時光。每到臘月底,左鄰右舍都會互贈年禮,各表心意。那些禮物多半是裸身的。豆漿店會送來一大碗只磨過頭漿的豆腐渣,加點油鹽蔥姜一炒,很香很香的;醬園店會送來一瓶上好醬油,沒有商標卻是赤紅鮮香。到了三年困難時期,年禮更裸得徹底了。親朋好友送來的是各自想法弄到的購物票,上面標著:花生糖半斤、大京棗八兩、豆制品二斤……
時過境遷,而今的年禮自然不可同日而語,然而還是口福為先。朋友們送來的無非是煙酒茶之類。檔次越來越高,只是禮品們都不肯裸身了,紛紛濃妝艷抹,披紅掛綠,甚者穿金戴銀。有些包裝宛如花枝招展的站街女,一見便讓人心生厭惡。有些包裝頗有創意,能給人視覺愉悅,瞬間甚至能引發人對產品的聯想,但掂估一下花費,又覺得未免過于奢侈。開始還留下一兩件木制竹編的,裝裝辦公用品,或常備藥品,后來多了,只得丟棄。
年禮的穿著華貴倒也罷了,不久又時興搭上“陪嫁”。名酒搭酒杯,好煙配上打火機,好茶外加紫砂壺。讓人想起過去小姐出嫁陪丫頭,才子赴考帶書僮的古人習俗。更有甚者,名煙中放置電話卡,茶葉里放一包年糕,便覺得好笑。有一回竟然在古色古香包裝的中國名酒旁邊,見到搭配的一把外國不銹鋼酒壺。便想起關公戰秦瓊的相聲段子,如此安排豈不就是關公戀苔絲。好笑之余,不由得為這些牛頭不對馬嘴的包裝和“陪嫁”,惋惜和嘆息。這些無用之物,也許一件的價值就可以為一個貧困鄉村的孩子買一只書包,交半年學費的??上Я?!實在可惜了!
額外的、過于隆重的禮品包裝作為一種不必要的浪費,讓人扼腕長嘆,而那種“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”的年禮,便令人憎恨了。去年春節,朋友們送了些好煙,便藏之冰箱,準備慢慢受用。誰知道數月后才發現其中一半是假煙。好友贈予的葡萄酒竟然裝的是茶水。年禮原本是有些暖意的,這一來便弄得人心情不爽,無奈苦笑了。女兒說,下次人家送香煙,可要當面檢驗!我一想,外國人有當面拆開禮品的習俗,在中國卻不大好仿效。若是拆下來是假貨,扯下的不是包裝,便是朋友的面子了。事后發現偽劣禮品是一個人的難堪,當面發現有假便是兩個人的尷尬了。這又何苦?
于是,便更懷念少年時代的裸禮了。了無包裝,赤身裸體。那樸實,那真摯,卻是一眼就可以感受的。那貨真價實,也是伸手便可以觸摸到的。